南昌大學生家教網
又是一批新教師的加盟,為了能夠讓他們早日站穩講臺、站好講臺,真心育人、育好真人,學校采取了多種形式,實施“傳幫帶”,其中,安排中老年優秀教師上示范課、展示課,就是非常得力的措施。
今天上午第四節課,李丹老師上了一節示范課。這是八年級的思想品德課,課題為《何必做“刺猬”》,學習目標是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正確認識“逆反心理”,繼而走出“逆反”,在生活中探求并實踐走出“逆反”的方法。鑒于學校的辦學條件,在示范之前,幾位教師已經達成了共識:不用多媒體,不“秀”課,示范課就是“常態課”,這樣才是真正的“傳幫帶”。
上課鈴響過,在學校的階梯教室中,教研組長安排好學生座位后,示范課開始了。
“同學們,今天我們從教室來到這個更大的教室,后面還有老師們的注視,緊張嗎?”李老師問道。
“不緊張!”全班同學異口同聲。
“說假話吧,今天老師也緊張,不信你看老師的臉,表情都僵硬了,確實,老師為了這節課做了精心打扮,一星期前就洗了頭。”又是閑聊。
孩子們沒有反應,幾秒鐘后,暢快的笑聲在階梯教室中響起。
老師和學生的緊張感沒了,課在穩步推進。教師駕輕就熟、循循善誘;學生表現積極,出色發揮。本以為這節課會非常圓滿,但其中一個環節,卻讓李老師很“暈”。
師生共同討論“逆反心理的危害”時,李老師別出心裁,設計了一個問題:“如果和家長逆反,家長的感受如何?”并在征求孩子們的意見后,撥打了他們家長的電話?烧l也沒想到的是,兩個家長電話都打通了,竟沒有一個人接。最后,李老師只得匆匆做罷,進入下一個環節。
示范課結束了,想必李老師反思時,定然為這個環節的匆匆處理而懊悔:為什么不及早聯系家長呢,及早聯系家長肯定會接,但那樣說的話是實話嗎?課程資源是多方面的,今天為何不能有效利用呢?
李老師的反思和尷尬,其實都是我們教師經常遇到的。按照新課程的理念,學生、家長、社會都是課程的資源,都應該充分利用,可現實和理論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?
教學如此,班級管理亦然。
九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后,拿起班級成績單,發現了一個問題、一個大問題,小風同學的考試成績比較不理想,于是開始回憶,開始了解情況,欲找到其中的原因。
綜合各種現象,一個疑問產生了:難道他現在又“被留守”?于是,撥通了家長的電話。果不其然,在上次我的強烈要求下,小風母親從打工的外地返回,兩個月后,又去掙錢了。電話中還言之鑿鑿:不掙錢,孩子們吃什么、穿什么?
還能說什么呢?
李丹老師課堂操作中的“暈”,我班級管理中的無奈,都在呼吁:家長們,愿你們真正成為教學的資源,教育的資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