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堂教學中,學生是課堂的主人,老師如何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,是課堂的核心。因此,在數學教學中,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,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,創設生動有效的情境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、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,讓學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學習內容,讓教學“活”起來。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數學教師,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應該要具有科學性、啟發性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,鼓勵學生合作探究。
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:一是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甚至出現無效教學現象;二是數學成績兩極分化較嚴重,特別是在民族地區顯得尤其突出;三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感興趣,從而不愿意參與,F實教學中,教師教得辛苦,學生學得痛苦的現象普遍存在,如何改變這一現象,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,讓數學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活力,是一個令人沉思的問題。就此問題,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體會、探討。
一、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的有效性
俗話說: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。課堂教學也不例外,在課堂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,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,首先要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,開始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。例如:在跟學生一起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,教師從一個實際問題的情境引入,首先用課件展示一張有舞臺背景的圖片:學校準備舉行慶祝晚會,請人布置了一個舞臺,舞臺背景的形狀是兩個直角三角形,工作人員想知道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,但每個三角形都有一條直角邊被花盒遮住無法測量,同學們能幫他想個辦法嗎?提出問題后,老師就讓學生小組討論,在一陣激烈的討論后,大部分小組都已經有了結果,老師先叫了一個 中等水平的小組代表發言:“我認為可以量沒有被遮住的那條直角邊和靠近地面的那個銳角,如果他們分別對應相等,就可以依據‘角角邊’來判定這兩個三角形全等”。老師滿意地點了點頭,其他小組還有許多只手高高地舉著,“我認為可以測量斜邊和一個銳角”;“我認為可以測量沒有遮住的直角邊和上面的那個銳角”……這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后,立刻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,同學們各抒已見。導入是數學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,也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和關鍵,因此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要注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,不斷探索,設計出小巧靈活,適合教學的新課導入方法。
二、運用有效的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,感受教學的“抽象之美”
數學知識是抽象的,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,充分啟發引導學生,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觀察、實驗、討論數學活動中理解知識,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,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,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的機會,對學生而言,知識的理解立足于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經驗,是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,因此如何理解教材并使之得以合理有理的實施,這取決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,如有位老師組織的“等腰三角形的性質”的教學時,這位老師和學生一起拿出課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,按課本要求剪出三角形,并設問:剪出的三角形有什么特點?學生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較易發現,剪刀剪過的兩邊是相等的,老師馬上給出等腰三角形及“腰”、“底邊”、“頂角”、“底角”等概念,學生自然理解,此時老師再問:大家剪出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?它的對稱軸是什么?學生們議論片刻后,紛紛拿起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紙片折了起來,陸續得出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結論,繼而找出折痕所在的直線是它的對稱軸,學生的探索熱情正被激起,此時老師抓住時機提問:在剛才折紙的過程中你們還發現了什么現象,繼而猜想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質?一石激起千層浪,課堂頓時熱鬧開來,討論聲此起彼伏,之后學生們的匯報讓大家思考頗多。
三、精煉教學語言,提高課堂語言的有效性
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,課堂語言的有效性應該講求教學語言的藝術和技巧,做到清晰精煉,重點突出。數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,親切、感人的數學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,最能喚起學生的熱情,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,教師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,語言應親切、富有情感、應準確規范、還要幽默風趣、通俗易懂,數學課堂教學語言運用概起來就是“情、精、準、趣”。課堂語言既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,又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,課堂上的語言要形象具體,深入淺出、生動有趣、幽默詼諧、富有感染力,使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學語言探知教師思維過程,學習到思考問題的良好方法,從中體驗到思維過程中的快樂,從而提高教學效果。
四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,提高課堂教學效果
課堂練習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有效的課堂練習,不僅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,而且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,從而修改教學方案,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。我認為:一、練習要有目標性,要縈繞教學目標進行,選擇練習的數量要精致,時間以十五分鐘為宜。二、練習要及時。按學生對當堂所獲得信息重復循環,實現記憶層次的轉化(瞬間記憶——短時記憶——長時記憶)。三、練習要有層次性。選擇練習題,做到由易到難,以簡馭繁 ,既有坡度又有跨度,練習題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,即要使中下等生“吃得消”,又要使優異生“吃得飽”。同時,教師要根據當堂練習的情況及時反饋,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,予以糾正。
五、重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
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、說、讀、寫、想等方面的能力,它們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,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力的保證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,“聽”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,同時也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后的感受,這就需要“聽”的技能;“說”就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,對數學中的概念做出解釋,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,向老師提出問題,使得自己的見解和提出的問題易于被別人理解;“讀”就是學生閱讀能力從某種層面上講,也是為今后“說”的技能打基礎;“寫”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學習活動中去,它是學生學習知識,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。例如:數學中的一些證明題,有很多學生都知道它的證明方法,針對其中的知識點,但總不能夠很好的以“寫”的形式將其證明過程展現出來。即使寫了,但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也較為混亂,推理過程也不夠嚴密,這些都是數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,從某一側面也體現了培養學生“寫”能力的重要性。“想”就是要發揮學生自由想象。例如:我們在講完“圓的有關性質”后,提出“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?”;“車輪做成正方形的行嗎?”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想象,在想象中感受、體驗,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,又讓學生在想象中對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。因此,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有利形成聽、說、讀、寫、想等方面能力的條件,并不斷摸索培養的規律和方法。
六、數學課堂要對知識應用進行探究
探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和生活實際的聯系,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,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,如學習相似三角形和函數知識后,測量建筑物、樹、旗桿的高度是典型的探究性問題。為了測量旗桿的高度,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升國旗的場所,記錄所遇到的實際情況,設計出方案小組討論交流,總結測量旗桿高度的方法。生甲:爬到旗桿上去測量;生乙:把旗桿放倒測量;生丙: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,人與陽光下的影子及旗桿與陽光下的影子構成兩個相似三角形,通過相似三角形比例關系來計算旗桿的高度;生。涸陉幪炖,將鏡子放到地上照,通過人眼與鏡子及旗桿構成相似三角形,按比例關系計算高度……通過聽取學生應用知識進行探究,最后選擇了最佳方法進行解答。
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,教學的本質是交往,而交往的本質體現在師生積極、高效的互動探究。尤其對于農村初中,更應把學生自主學習,互動探究能力的培養放在數學教學的首位。在實施有效互動的課堂教學中,教師應注重創設問題情境,引發學生探究欲望,盡可能地使教學設計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,并且有一定的情趣,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,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,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。成功的課堂是教師引領學生,讓學生去經歷、去探索、去發現、去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歡樂。在課堂上,學生在數學知識、情感體驗、拓展視野等方面都有所獲,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。
|